账期博弈下的信用崩塌?

2025-06-30

近日,瀚川智能发布公告称,其与宁德时代及其子公司先后签署多份合同及订单,瀚川智能已按照约定履行了交货、安装调试等义务,但宁德时代及子公司却未按照合同及订单约定履行相对应的付款义务,其拖延付款的行为已构成严重违约。故瀚川智能已提起诉讼与仲裁,合计追款超6000万元。




图片


账期博弈下的信用崩塌?



账期游戏:大鱼吃小鱼的生存逻辑

账期,本质上是采购方对供应商货款的无息占有。长账期、超长账期已经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

账期越长、货款规模越大,意味着采购方可以无息获得巨额资金,账期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上是一种经营能力指标,通常被认为越长越好。

但对于被占用资金的供应商而言,货款越多、账期越长,意味着资金压力越大,损失越多,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账期甚至是生命线。糟糕的是,超长账期已经愈演愈烈,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毒瘤,戕害着众多企业的生命。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凭借市场地位对供应商实施账期延长,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从2021年的89天飙升至2024年的163天,应付账款总额达1286亿元,相当于全年净利润的2.5倍。

而瀚川智能的诉讼,或将引发更多供应商对其付款政策的质疑。中小企业在议价权、风险分担机制上本就处于弱势,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纠纷,撕开了新能源产业链中账期游戏难以继续的困境与产业链信任危机的脆弱伤疤。



信用体系的呈现度

据宁德时代发布的年报显示,其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620亿元,归母净利润507亿元。其中MSCI ESG评级上调至AA,达到全球领先标准。


此前,惠誉、穆迪和标普这三大全球评机构对于宁德时代都比较看好,接连上调评级。其中,标普5月7日宣布将宁德时代的长期主体信用评级以及宁德时代担保的高级无抵押债券的长期债项评级从“BBB+”上调至“A-”,评级展望为“稳定”。


而此次的诉讼,从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了境外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方式与评价结果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经济体存在不完全适用的现象。




信用危机的三重推手



行业野蛮生长埋下隐患

产能过剩,内卷加剧。当前,动力电池行业产能过剩已是常态,并且形成了两超多强的局面,订单向头部厂商集中,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548.4GWh,连续数年持续增长。与此同时,装车率则从2021年的70%掉到了2024年的50%。换言之,一半的电池都堆在仓库里了。


金融工具异化

商业承兑汇票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信用支付工具,正在成为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金流动的重要手段,但同时也存在着无法承兑、丧失优先受偿权、难以变现等诸多风险。尤其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企业依赖大量供应链合作,一旦商票逾期可能直接导致供应链企业的经营困难,甚至出现停工、拖欠工资等问题。



法律执行最后一公里梗阻

根据2024年最高法数据,商事案件平均审理周期287天,执行到位率仅37%;而在跨省执行案件中,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有43%的企业遭遇资产隐匿、账户冻结难等问题。




重建产业链信用生态



完善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与监管机制

用评级动态化:建立行业专属信用评价模型,将应付账款周转率、合同纠纷历史纳入评级指标。

违约惩戒升级:推动“失信黑名单”跨部门联动,限制高负债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等。



优化产业链金融支持

应链票据创新:推广“1+N”反向保理模式,允许核心企业信用向中小供应商传导。

政策性融资工具:设立新能源产业风险补偿基金,对账期超过120天的订单提供贴息贷款。



强化行业反垄断与公平竞争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认定:将“账期胁迫”“技术捆绑”纳入《反垄断法》规制范围,参考欧盟《数字市场法案》对平台企业的约束。

行业自律公约:推动新能源产业联盟制定《设备采购付款指引》,明确验收标准与付款节点。


图片


本次舆情事件本质是新能源产业从“野蛮生长”向“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信用治理短板。未来需通过“律刚性约束+信用柔性调节+技术创新赋能”的组合拳,推动供应链从“零和博弈”转向“共生共赢”。


在政策层面,可以建立“新能源产业链信用生态平台”,整合工商、税务、司法数据,实现供应商—核心企业—金融机构信息互通;在企业层面,推动“设备即服务”(DaaS)模式,从卖设备转向卖服务,减少账期依赖;在社会层面,加强商业伦理教育,将诚信履约纳入企业ESG评价体系,提升企业违约的社会成本。


来源:新闻素材来源网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