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征信互通业务试点将“扩容”!

2025-02-28

近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香港金管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去年签订了《关于跨境征信互通业务试点的谅解备忘录》,在深圳与香港间先行先试,业界反应积极,特区政府会逐步增加试点,进一步便利企业跨境融资。



随着香港与内地的跨境商业活动持续增加,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与金融日益融合,两地银行业及商界均提出跨境企业征信互通的需求。但长期以来,深港两地跨境企业征信数据传递都是一大难点,很大程度影响了两地企业的跨境融资活动。


《谅解备忘录》提出,跨境征信互通业务试点涵盖南向及北向的企业征信信息传输,并会通过两地的征信机构进行。在南向信息传输中,内地的征信机构会将内地企业的征信信息传送至香港的征信机构,再由香港的征信机构将有关信息提供予香港银行。


自备忘录签署以来,跨境征信试点通过南向通和北向通双向推进,初步解决了企业跨境融资的信息壁垒问题,并通过技术平台、标准化建设和监管协作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合作框架。未来将进一步扩大覆盖区域和业务范围,助力大湾区金融一体化发展。



//

在业务试点落地案例方面



南向通(内地→香港)

中银香港、汇丰等香港银行在客户授权后,通过通过合作征信机构(如邓白氏公司)获取内地关联企业的信用报告,完成跨境企业贷款审批。例如,汇丰通过内地母公司的信用数据,加快香港子公司的再贷款额度审批。截至2024年6月,南向通试点累计涉及贷款约3000万港元。  



北向通(香港→内地)

深圳征信服务有限公司与香港诺华诚信有限公司开展合作,获取香港征信报告,成功为企业提供了100万元首笔信用融资,成为首批深港跨境征信北向合作业务,截至2024年6月末,深圳辖内银行累计向港企发放贷款7.53亿元,纯信用贷款占比78.7%。


//

在技术平台与标准建设方面



数据验证平台

深圳与香港上线“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跨境数据真实性验证难题,为南向通提供可信服务。  



标准化合作

南沙区发布《粤港澳企业诚信合规评定规范》团体标准,以信用标识替代传统报告流转,推动三地信用互认;深圳构建“1+1+N”跨境信用综合应用体系,推动信用产品在深港澳三地互认。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间经贸往来越来越频繁,业务跨境合作和资金跨境流动需求日益增强,对跨境信用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珠港澳跨境信用服务平台


2024年11月,珠港澳跨境信用服务平台上线发布,平台是珠海市依托“信用珠海”网站创新打造的跨境信用平台,是全国首个专门面向港澳企业提供多元化跨境信用服务的平台;

南沙5个“1”跨境信用工作体系


广州市南沙区以共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为主线,以市场驱动为基础、需求为导向、标准共建为核心、专业机构为纽带,构建起5个“1”跨境信用工作体系,包括一家机构(首个区级跨境信用领域协会)、一个联盟(粤港澳跨境信用服务联盟)、一项标准(实操性强的《粤港澳企业诚信合规评定规范》)、一项场景(“诚信合规”电子化认证标识及报告)、一系列活动(跨境信用交流合作活动);

中国—东盟跨境征信服务平台


广西联合征信有限公司建设了中国—东盟跨境征信服务平台,平台通过合规数据采集技术和数据生态合作,对境内多元涉企信用数据合法地归集、整合、治理、分析,构建企业发票、零售商户、电力、“三农”、航运等企业特色信用模型,对现有数据进行整理利用,将散落的数据资源转化为信用资产,被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为试点跨境征信服务平台;

“信用上合”跨境信用示范平台


上合示范区推出全国首个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跨境征信服务平台——“信用上合”跨境信用示范平台,聚焦企业国际市场开拓、风险管控、贸易融资等实际需求,提供一站式全流程跨境信用信息咨询服务;

“海丝征信链平台”


跨境征信服务平台“海丝征信链平台”引入境外征信数据,为大陆广大机构及客户提供征信服务和产品,缓解因跨境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风险识别难题,为金融机构开展跨境金融服务、国内企业降低跨境交易和投资风险提供有效信息支撑,赋能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与投资合作。


跨境征信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作用在于打破地域信息壁垒,优化信用资源配置。未来,跨境征信试点将逐步扩展至大湾区更多城市(如广州、珠海),并探索在绿色金融、数字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同时,中国与上合组织、东盟等区域的合作经验,将为全球跨境征信体系提供“中国方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