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赋能——打开融资租赁纠纷调解的新篇章

2025-08-26

面对漫长的诉讼周期,我们是否疲惫不堪?高昂的追偿成本是否让我们心痛不已,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现金流?承租人“躺平”的态度,是否让我们束手无策,陷入僵局?  


传统的纠纷解决之路,往往伴随着对抗与资源的内耗。然而,调解和仲裁等诉讼外的解决机制,以其高效、便捷和低成本的优势,为纠纷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广东省信用管理师协会作为信用管理行业的领航者之一,多年来一直专注金融纠纷治理的研究,现向大家分享一束照亮这条道路的新光——信用赋能。它并非简单的工具叠加,而是一种思维革命和模式重构,正在为我们打开融资租赁纠纷调解的新篇章,引领我们走向更高效、更和谐的解决方案

 

分享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为何赋能?何以赋能?赋能何往?


第一,为何赋能?纠纷调解的“旧痛”与“新解”  


融资租赁纠纷,核心无非是“租金”和“物”的问题。但传统解决路径,无论是诉讼还是仲裁,往往耗时费力,动辄数月甚至数年,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结果是“赢了官司、输了关系、亏了成本”,最终可能导致双方关系破裂,商业合作彻底终结

 

“信用赋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纠纷调解的核心,不再是追讨过去的债务,而是管理对方未来的信用行为。我们手中的关键,已从法律条文转变为对方未来生存发展的信用资本,这一转变促使调解从对抗性走向合作性。

企业承租人的一笔租金违约,虽可能是短期资金周转问题,但处理不当将导致负面征信记录和司法诉讼公示,进而阻碍其未来贷款、投标,损害商誉。这一代价沉重,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最终致企业倒闭。正是这种对未来利益的关切,为我们提供了调解的支点和杠杆,让双方在共同维护信用的基础上达成共赢  


第二,何以赋能?信用的“三重赋能”之路  


信用如何具体地为调解赋能?它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形成一个闭环的管理体系

第一重:事前“筑防线”,防患于未然

签约之初,我们应充分利用央行征信和商业大数据,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这包括历史还款记录、行业风险评分等关键指标,正如多个企业征信应用案例所示,这些数据对于信贷审批、供应链金融、反欺诈和合作伙伴选择等决策过程至关重要。对信用优良者,给予优惠如降低利率或灵活还款期,激励守信行为;对信用存疑者,加强风控措施如要求额外担保,或提前拒之门外,避免潜在风险积累。同时,在合同中明确告知:“您的履约行为,将与您的信用记录终身相伴,影响您未来的融资和发展机会这不仅是严格的风险筛查手段,更是一种深远的信用教育措施,旨在从源头上遏制纠纷萌芽,深化客户的守信认知。  

第二重:事中“设哨卡”,化解于萌芽


利用大数据技术,租赁系统能够实时监控承租人的经营状况,包括现金流波动和行业风险变化。系统通过分析信用历史、消费偏好、社交媒体活动等海量数据,精细化识别风险,一旦发现承租人经营异常或涉诉风险增高,立即触发预警并启动自动通知机制。我们的客户经理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从“催收员”转变为“帮扶顾问”,主动沟通,探讨调整还款计划的可能性,例如分期付款或临时展期。这种基于信用预警的主动干预,能将无数潜在纠纷化解在诉前,避免小事升级为大问题,维护长期合作关系

 

第三重:事后“亮利器”,决胜于调解  


当纠纷不可避免,进入调解阶段,信用就成了我们最有力的“谈判专家”,提供柔性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坦诚地对承租人讲:  

“我们理解您暂时的困难。如果我们今天能达成和解,并顺利执行,我们可以协商不报送逾期记录,或在您的征信报告中添加已和解的备注,为您修复信用,帮助您重获融资渠道

这句话的份量,远超任何法律威胁。对方深知,维护长远信用远胜于计较眼前违约金,因此更倾向于积极履约,以免留下信用瑕疵。 信用杠杆,极大地提高了调解的成功率和履约率,使纠纷得以高效化解

第三,赋能何往?共建“信用+”生态的未来  


信用赋能的意义,远不止于解决单个纠纷。它指向的是一个更广阔的未来——共建“信用+”行业新生态,推动整个融资租赁行业的转型升级  

对机构而言,这意味着坏账率降低、运营成本优化及核心竞争力增强,如减少诉讼开支以提高利润率,吸引更多优质客户资源。

 

对行业而言,共建共享黑名单、实现信息互通至关重要,确保‘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原则落实,同时为守信者开辟绿色通道,如优先审批、优惠利率,助力守信者畅通无阻,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对社会而言,这是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一环,通过商业实践推动诚信文化建设,实现了商业利益与社会治理的完美统一,例如减少司法资源浪费,提升经济效率


分享